海西州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优办强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引才、育才、聚才”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措施保障,拓宽“引才”渠道。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签约国家、省级公费师范生等方式,补充教师人才三百余名。主动对接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争取239名师范生到德令哈市、茫崖市、乌兰县等地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紧抓“教育援青”机遇,邀请50余名浙江专家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研员开展两地走访交流、挂职学习、跟岗研学、教研互鉴、名师送教、专家讲座等“小组团”定制式送教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援青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引领、资金整合增强援青扶智后劲,大力推进交往交流,引进浙江先进理念,将“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培养,实现教育援青州、县、校三级帮扶全覆盖。
强化培训培养,提升“育才”水平。按照“分类分级、按需施教、全员培训”的原则,投入140万元开展州级培训,完成教师培训12000余人次。大力实施“校长培养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17名优秀校长、班主任、教师、教研员赴浙江开展为期3个月的“影子”式跟岗培训工作,常态化推行“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方式加强年轻教师培养。扎实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教师发展呈现“专业化”良好态势。大力实施“昆仑英才”“柴达木英才”等人才项目计划,向省教育厅遴选推荐6家思政名师工作室、3名基础教育领域“昆仑英才·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和2名职业教育领域“昆仑英才·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开展“海西大先生”“高原好老师”系列评选活动,推荐青海省“大先生”和“高原好老师”46名。
强化服务保障,优化“聚才”环境。持续优化人才成长聚集环境,投入3120万元,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71套。落实学前教育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保教岗位补助资金1077.5万元。出台《关于提高全州学前教育非在编保教岗位补助资金标准的措施》,利用3年时间将全州非在编学前教育保教岗位补助资金标准提高到州级每岗每月3000元,已落实资金359.4万元。每年争取600万元资金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优质发展综合评价激励。积极畅通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和评聘“双通道”,49名乡村教师评为高级教师或一级教师;落实教师每年体检、节假日慰问、贫困教师家庭救助、优秀教师外出疗养等制度,广大教师的荣誉感、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