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海西州各部门通过在帮扶救助上做“加法”,在化解纠纷上做“减法”,在法治宣传上做“乘法”,在风险预警上做“除法”等坚实举措,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善用“加法”,拓宽帮扶救助渠道。司法、检察院等部门对面临法律问题且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因法律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积极运用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监护干预等措施,加强对造受侵害学生的保护救助,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常态化开展专门的辅导与矫治工作;对有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帮教对象,及时评估再犯罪风险等级。司法部门社区帮教工作站,采用个性化帮教方案,帮助未成年人端正态度,认罪伏法,努力改造,争取早日解矫,重新融入社会。对贫困的未成年人家庭,及时协调社区、民政、妇联等单位开展必要的经济帮扶与救助。
常用“减法”,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教育、司法、公安等部门密切合作,在涉及未成年人在校园里发生的人身损害、侵权等案件时,及时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融合“枫桥经验”,采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促进纠纷的快速化解,避免矛盾转化升级,并以案释法,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健康的行为习
惯。建立调查评估机制,逐步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预防同样的人员再次发生同样的矛盾,持续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活用“乘法”,德育引领法治教育。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质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引领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感。聚焦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做实“开门办思政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有效德育育人合力,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打造“平安校园”注入更坚实的法治力量。充分发挥专门教育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队伍作用,全力开展青少年“五防”(防校园暴力、防侵害、防诈骗、防拐卖、防意外)教育行动,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讲座、国旗下讲话等丰富多彩的法治活动,让“五防”教育走进校园,努力帮助未成年人提升法治意识和应对各种诱骗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巧用“除法”,优化健康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平安海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治安专项组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组作用,与各成员单位建立信息联动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未成年人的行为动向和心理变化,做好问题青少年儿童的风险预警与管理。同时,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全覆盖排查涉及未成年人的纠纷隐患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风险级别高的未成年人启动应急预案,建立不良行为倾向学生管理台账。必要时联合辖区派出所对屡次违纪违规学生、家长进行警示教育,督促未成年人懂法知惧,预防犯罪行为发生。